花七十亿美元一下订九十七架“光辉”,这事儿一出,朋友圈全炸了锅。“光辉”听着耀眼,其实是用来给那些老到飞行员都嫌磕碜的米格-21收尾的。上周五,昌迪加尔基地的告别飞行秀算是替五十多年的苏制老伙计关灯锁门。满场掌声刚落,印度国防部立刻宣称:新飞机是国内最先进的设计,2027年就能开始交货。口号喊得响,背后却写着一行小字——“再也不想被歼-10打脸”。
当年印巴空战,印度拿着法国“阵风”也没抬起头,“不服输”三个字就这么憋着。这回媒体干脆给新订单贴上“里程碑”标签,意思是:咱终于要在国防自主上来一票大的了。听着挺提气,可翻开零件清单,热闹马上转味儿——美国发动机、以色列雷达、英国弹射座椅,导弹还得法俄混搭。国产化率标到六成五,剩下那小半条命全靠别人拎在手里。
更尴尬的是,2021年印度空军自己都承认“光辉”连超视距打击都做不到,后来虽然补课,整体性能依旧上不去。一台飞机要靠拼图式供应链撑着,美国要是因为啥事儿卡一下发动机,生产线立刻趴窝。这种不确定,让印度飞行员的心也跟着打颤。
展开剩余65%再看隔壁巴基斯坦,人家枭龙项目走得顺溜,大到机身,小到螺丝,基本都能在中巴体系里闭环。对比之下,印度这套“万国牌”就像临时拼出来的乐高,平时摆拍还行,真打仗就担心少块砖。
说到底,莫迪此举不仅在买飞机,更在买面子。订单进账,HAL等本土军工企业立刻能喘口气;议会里也能多几分“我们支持国产”的掌声。民族情绪被安抚了,资本市场也看到政府愿意砸钱的态度。至于实战?面对歼-10C、歼-16甚至已经列装的歼-20,“光辉”只是个刚拿到驾照的新手。
官方时间表写得挺细:2027年开始交货,2028年首批才算真正飞进部队。按这个节奏,邻国的五代机早就成规模了。科技壁垒不是靠一纸合同就能抹平,想摆脱“阵风”留下的阴影,印度还得在核心技术上咬牙拔高。
不过换个角度看,敢淘汰米格-21本身就是向前迈的小半步。至少飞行员不用再把安全寄托在半个世纪前的设计上。订单的另一层意义,是让印度社会意识到:光靠买买买解决不了安全焦虑,真正的考验是能不能把那些进口零件慢慢变成自家流水线上的货。
这批“光辉”最终能飞成什么样,还得看供应链能否挺住、不被人“卡壳”。如果发动机准点到货、雷达供应稳当,再加上飞控软件别掉链子,印度空军就算没法立刻把战力拉满,也能把过渡期的窟窿补上一小块。
故事讲到这,曲折依旧,悬念还多。七十亿美元砸下去,是一次技术自救,也是一次政治豪赌。印度想在挑战里把握机会,真正的分水岭或许不在飞机首飞那天,而在他们什么时候能让“光辉”的核心零件从“国际拼盘”变为“本土标配”。时候到了,这架外界热议的轻型战机才算真正配得上那个响亮的名字。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上一篇:“村超”发源地榕江防汛应急响应提至I级,当地又降大雨
下一篇:没有了